本文內容摘錄自:「農村創生,欣欣向榮-–紀錄6個農村的創生之路」之「延續農村再生邁向地方創生:農村新生 ∕ 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的關連」章節。
國家發展委員會已宣示 2019 年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將透過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因應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減少、年齡老化以及人口過度集中等問題。農村不僅是農業的基石,毫無疑問亦是地方創生的重點之一,希望藉由過去的基礎,延續農村再生邁向地方創生。
農科院農政中心於2018年協助水保局盤點全國農村發展成功的亮點案例,分析其困境與需求撰寫成「農村創生,欣欣向榮-–紀錄6個農村的創生之路」報告書。報告列舉了臺灣農村面臨的共通性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人力資源匱乏」、「技術更新升級」及「行銷通路的突破拓展」三層面。
- 嘉濱社區銀法照護案例(圖片來源:水保局南投分局)
- 人力資源匱乏農村發展不易,照護需求不斷提升
農村就業機會、基礎建設相對城市而言,較不完善,使得農村人口大量外移,於人口結構上則邁向高齡化,造成農村產業發展的缺工問題,也因為少了年輕人的創意與活力,農村的創新能量普遍不足。此外,伴隨青壯年人口的外流,農村的獨居老人數量日益增長,老人照護的需求缺口更加突顯。

- 缺工及目前技術不利規模化,仍待生產技術的革新升級
一級農業生產環境仍待建設升級,部份農村地區長期缺乏穩固的生產環境,影響作物生長狀況及收穫,像是本書談到的苗栗地區茶園、臺東南迴紅藜田的灌溉條件較為不佳;此外,缺工問題也影響農村產業發展,需藉由科技協助解決問題。至於次級加工層面,農村因習於傳統手工而無法維持產品的生產規模,像是嘉義東港社區的菜脯手工成本之大,故提出設置加工廠的需求。

- 農村特色缺少行銷及通路的突破拓展
農產運銷通路尚需多元化,光有生產卻缺少通路的產業不足以穩固發展,多數農村常苦於明明有優質農產品卻賣不出去的困境;因為缺乏行銷,產品不一定能被消費者看見,通路太少不足以穩定農村產品的銷售量,甚至連帶影響初級生產者的投入意願。
細數過往推動歷程,迄今在跨界創生、農遊體驗與友善里山等生產、生活生態的農村再生案例上,已累積相當成果,但如何於現階段農村再生的成果跨域連結到地方創生,是當前各界關注重要議題。
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同樣注重產業與人口,惟地方創生是奠基於過往經驗,更進一步做既有資源整合。關於未來地方創生對接農村再生的發展方向,可分成「產業紮根」、「跨域整合」及「多元參與」三大重點:
一、聚焦產業紮根,以農村為地方創生推動場域
活化農村產業是導引人口回流的首要任務,提升農村經濟與社會結構,才能讓沒落的農村增加動能,需以農再社區為軸線,帶動鄰近農村,以產業紮根與區域整合方式,活化農村動能。例如設置農產加工中心、農產加值打樣中心等。

二、落實跨域整合,以農村為跨域計畫投入載體
整體性盤點地方區域與社區資源調查,以既有之農再計畫為串接社區之各類政策與計畫資源,橫向整合發展,以增加各部會資源投入之綜效,系統性整合資源投入。例如農村再生跨域計畫、社區農村再生計畫等。
三、多元參與地方創生,以全民參與農村再生為宗旨
公私部門與農村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社區發展,包含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營造正向合作模式,鼓勵社會企業發展,例如農村再生新農業示範計畫、農村企業經營輔導計畫等。
地方創生與農村再生彼此是相輔相乘,而農村發展具有溢出效應,勢必帶動周邊的地方發展,若以空間角度而言,可能是點的擴張、線的串連、或者是面與面之間的交融,
三者逐漸朝向區域均衡發展的目標,另一方面也緩解都市發展的壓力,綜合而論,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同為一體,共好共榮!
【農村創生,欣欣向榮】完整版電子檔下載連結:https://is.gd/MOZOU8
〔點、線、面,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掃QR碼看完案例分享〕
點的擴張:新城社區與新竹縣寶山鄉;富興社區、大全社區與花蓮縣瑞穗鄉及光復鄉
線的串連:臺南 172 線沿線農再社區與台南市 6 個鄉鎮地區、嘉義濱海地區
面與面之間的交融:臺東南迴四鄉、茶業與苗栗縣 5 個鄉鎮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