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難,難在病蟲害管理!
有機農業是不使用化學農藥與化學肥料的友善環境耕作方式,然而臺灣面臨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衝擊,傳統的有機農法已經不堪應對劇烈變化的病蟲害衝擊,好在農業科學家提出了「作物病蟲害整合管理(IPM)」的方法,藉由改善田間環境間接減少病害與蟲害的侵襲,將人為操作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
2019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研討會(ICB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fertilizers and Biopesticides)於8月20日假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盛大召開,研討會首場講座邀請了歐洲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Hans-Jakob Schaerer博士分享歐洲病蟲害防治經驗,Schaerer博士於講座中提出了作物病蟲害整合性管理的三個法寶:好的土壤、開花綠籬、與植物保護製劑。
「土壤健康,植物就健康
(Healthy soils – healthy plants)」
種有機,從顧好土壤開始
作物病蟲害整合管理((IPM,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是歐洲有機農業研究所重要的策略之一,「把人為操作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限度」是IPM的理念,IPM的栽培管理優先原則如下:
- 以保育與可持續性利用作為生產原則
- 良好栽培系統與抗病蟲害品種
- 以「機能性」的生態作為管理農田的策略
- 人為採用生物防治手段
- 直接以藥劑或物理性措施確保作物健康

歐洲有機農業研究所的Schaerer博士擁有超過20年的作物管理研究背景,他在研討會中表示:「施用堆肥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的菌相,因此間接改善了甘藍的根系生長。」換言之使用有機質肥料是改善土壤健康的有效措施。
開花綠籬是天然的防蟲網
Schaerer博士亦分享一項有機蘋果的前導計畫成果:在蘋果園周圍栽種開花植物當作綠籬,結果發現開花植物的綠籬能有效降低蘋果的蟲害發生。這項計畫打破過去對「綠籬多半不是開花植物」的傳統印象,更強化了綠籬在田間扮演的角色- 不只提高生物多樣性,也能具有防治病蟲害的功效。
不過Schaerer博士也指出:雖然開花植物能防治蟲害,但研究團隊發現開花綠籬可能讓有機蘋果的罹病率增加(例如黑星病),未來仍需要更多綜合性防治研究來支持開花綠籬的應用措施。

天然植物萃取物有望成為有機農業藥劑防治新星
Schaerer博士表示:「歐洲有機耕種能夠使用的藥劑資材非常少,藥劑防治是目前發展IPM的困境之一。儘管歐洲有機農民會使用「銅劑」當作殺菌劑。{在臺灣只有「準有機(有機轉型期)」的農民才能使用銅劑,生產有機農產品不得使用銅劑。}
銅元素容易累積在土壤中,長期使用可能使得土壤地力下降。銅劑是葡萄、蘋果、桃子、與蔬菜等高經濟價值作物的廣效性殺菌劑,目前仍無比銅劑更有效且又經濟的天然性替代品。Schaerer博士在講座中提到:「使用森林中的天然植物萃取物是發展有機殺菌劑的新策略」,研究團隊從8種森林植物中萃取出具抗菌的混合物,未來有望發展為商品化的有機殺菌劑資材。
「第四屆生物肥料與生物農藥國際研討會」:係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亞洲生產力組織(APO,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中國生產力中心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科院)共同舉辦,活動日期為8月20日起至8月23日共3天,今年主題為「作物整合病蟲害管理」,
活動首日之研討會邀請瑞士、越南、泰國、日本、印度與臺灣專家共同分享各國推動生物農藥與肥料之現況。為強化亞洲太平洋地區在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與農業競爭力,臺灣與APO自2016年起致力推動亞洲太平洋地區生物農藥與肥料的研發與商品化,期望共同減低化學農藥與肥料對人類健康、病蟲害抗藥性、環境生態與自然資源的衝擊。
- 「歐洲有機研究所的3個IPM法寶」為第四屆生物農藥與生物肥料研討會講座之摘錄文章,相關問題請聯絡本文作者- 柴幗馨 / 1071004@mail.atri.org.tw/ (03)518-5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