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亞太烏龍茶研討暨品茗會」於10月9日順利落幕,為期2天的論壇中邀請過國內外知名茶商、茶業改良場、泰國與日本大學等專家針對「烏龍茶產業的發展策略」相互分享經驗與討論。論壇中海外台商呼籲產官學研:「應以亞太地區之宏觀角度布局台灣烏龍茶的產業發展」。

越南臺商:海外茶園富優勢,盼台茶再現風華
沈逸民總經理是越南保祿市鈴木茶廠的台商,他於論壇中提到:近年來飲料茶風行讓台商再次看見越南茶發展的希望。1990年代越南臺商開始發展烏龍茶產業,且大多回銷台灣的方式經營。由於保祿地區茶園面積大、地處熱帶茶區產量穩定、且人工相對便宜,這種台灣品種與台灣製茶手法的「越南台茶」就成為台灣進口茶葉的大宗品項。然而2000年的手搖飲食安風暴讓越南台茶一夕之間變成「劣質茶」的代名詞,迫使台商改變經營模式轉以生產高品質茶為目標,並積極開拓內需市場。
隨著越南人的生活水準逐漸提升,「烏龍茶」這種帶有高雅印象的飲料商品市場需求也正在成長當中,連台灣高山茶也受消費者青睞;
另一方面越南對於「茶文化」接受度相當高,台商便與當地政府合作舉辦茶葉文化節與茶比賽活動,以多元化方式在越南推廣台灣茶。鈴木茶廠的沈總經理表示:海外茶飲產值近千億,而且越南台茶不只能作烏龍茶、做包種、金萱都能維持很好的品質,各界應當重新檢視台茶在亞太地區的優勢。沈總經理也說到:
「德國沒有生產茶葉,但茶葉出口金額卻是世界第一。台灣要拚國際市場,國內茶葉產量卻不足支持出口需求,以越南當作生產台茶原料的基地,可以讓台灣茶行銷全球。」

國產茶與越南台茶,如何避免惡性競爭?
手搖引熱潮帶動了台灣飲料茶的消費需求,一些國內業者卻有「看的到吃不到」的苦悶。越南台茶具有價格優勢、而且產量又穩定,儘管知名度與品質不全像台灣產茶葉一樣高,但卻很適合作為大宗商用茶的原料來源。對此困境茶業改良場蘇宗振場長表示:
國產茶的「產地資訊」就是台灣精品茶的「市場區隔性」,只有做出分眾市場才能避免產業落入削價的惡性競爭。
此外農委會前副主委陳文德(現任財團法人台灣綠色食品暨生態農業發展基金會)於論壇中表示:「台灣生產的茶葉有90%是烏龍茶,但台灣烏龍茶目前仍沒有一致的規格,若能在科學基礎上制定外銷的統一規格。不論是精品茶或是飲料茶才能共同走向國際市場。」
「2019亞太烏龍茶研討暨品茗會」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主辦、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協辦之活動,更多活動訊息請見【2019亞太烏龍茶研討暨品茗會】活動頁面
參考文獻: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12418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5/article/6605
按一下以存取 9910%20%E8%8C%B6%E8%A8%8A.pdf
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PageSystem/reportFileDownload/C0990336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