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爆發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為了防堵疫情,當地政府實施「封鎖」措施。雖然疫情在3月底有趨緩的現象,但許多農村仍處於尚未完全解封的狀態。封城帶來的農業經濟衝擊非常嚴峻且情勢尚不明朗,唯一能確認的是:
「在疫情結束之前,確保中國農企業有獨力正常的財務運作體系、維持畜禽產業相關資材的供應鏈穩定運作,是當前最重要的挑戰。」
供應鏈蠟燭兩頭燒,失序的供應端與市場端
畜禽業與工業產品供應鏈不同,工業產品可以配合疫情停工與擇期複工,但家禽與家畜的三餐供應可不能停。此外週期性生產的牛乳(1周1收)、小雞(6周)、仔豬(3個月)等的經濟動物,更不可能配合停工政策而停止生產。2019年的非洲豬瘟摧毀了中國豬產業4成的豬隻,也造成豬價飆漲,正當中國逐漸走出非洲豬瘟的災難,武漢肺炎的衝擊又緊接而來。
春作的時程安排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封城與交通管制導致大量農工無法前往農村工作。工廠可以等到工人到工後再重起產線、或是根據復工狀況調整產能,但農業栽培系統無法比照辦理。更何況耕作的栽培曆如播種、移植等等需要跟著節氣走。
2月13日中國四川一位養蜂業者因為城區的交通管制措施,讓他無法順利至另一個城區替客戶提供授粉服務,沒有收入來源讓他的蜜蜂餓死,也讓他走上自殺一途。
疫情不但打亂農作日曆,連帶人力資源調動、種苗、肥料、殺蟲劑等的供應、代耕服務、乃至小型生產者相關的農事服務例如受粉服務業等,疫情因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整體農產業的收入。
物流斷鏈讓業者等不到飼料,嚴重影響畜禽產能
因應武漢肺炎的經濟損害,中國政府啟動了「中國企業創新與創業調查計畫」,透過電話訪問方式查該國企業在本波疫情中面臨的復工創況、營運困難與需求支援以根據結果制定政策措施。然而大多數的小型生產者(或是農事服務業者)由於沒有向政府單位設立登記,因此調查結果無法全面反映農業企業的狀況,但可作為大方向的參考使用。
調查結果顯示:
結至2月10號為止只有24.6%的農企業復工;
崩壞的物流體系對農企業傷害最大,斷練導致原物料斷鏈;
數據顯示,認為「物流成為企業營運最大困難」的產業類別,其中38.5%為畜禽養殖業。
超過6成的禽畜企業表示,物流中斷使得飼料短缺、城區管制使得貨車無法運送農業資材,牧場經營因此停擺,甚至有些經濟動物只能面臨餓死的慘況。經過非洲豬瘟支後,武漢肺炎可能又讓豬價再次飆升。
於經營禽畜牧場的企業而言,減少租金、財務支持並提供「不可抗力證明(force majeure certification)」是中國正在進行的紓困措施。當局也提出「綠色管道 (green channel)」,盼望農民團體能用更彈性、更有效率的方式取得政府資源以渡過危機。
本篇文章為「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的 Xiaobo Zhang研究員於IFPRI發表網站發表之文章,並收錄在CGAIR之武漢肺炎專欄。由農科院編譯整理為中文文章。轉載請註名出處並來信告知:1071004@mail.atri.org.tw
參考資料:Xiaobo Zhang。2020。,Chinese livestock farms struggle under COVID-19 restrictions。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政府策略發展部(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 Division)。
https://www.ifpri.org/blog/chinese-livestock-farms-struggle-under-covid-19-restri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