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機能性農產品的新商機
2018年國發會發布報告指出臺灣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甚至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台灣將4分之1的國民年紀超過65歲。隨著市場對保健食品的需求提升,保健、機能、銀髮友善的農產品也成為下一個商業新興。農業科技研究院(農科院)於109年執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9年度建構高值化農產素材開發與產業鏈結服務計畫」,從產業需求、技術評估、功效驗證到產業落地,以農業生物科技開拓臺灣農產素材的的創新商業模式。

然而「農產品」到「機能性產品」的過程需要科技與產業的支持,首先農產原料需要規格化、規格驗證與功效驗證,接著產品原型開發的同時也需要進行市場需求調查、商品化輔導與通路規劃,最後還需要建置產品供應鏈,例如素材媒合、農產品的生產模式與契作收購的標準流程。臺灣農產素材高值化推動的官方農業機構有:農試所、種苗場、茶業改良場、桃園、高雄、臺東與花蓮改良場等,計畫秉持著「跨域整合、健康安全、產業鏈結」串接完整農產加工產業鏈。
農產品高值化五心法
2020年9月24號農科院舉行了「高值化農產素材產業應用論壇」,邀請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謝昌衛」教授講述「臺灣農產素材的創新與提升」,謝教授指出:「農產品變成具商業價值的素材的關鍵為『規格化』,而影響規格化的有三要素有『品種優勢、栽種技術與加工技術』。」謝教授也引用孫子兵法裡的「天、道、地、將、法」,分享農產素材商業推廣成功的五大心法。

先有市場才有產品,三個高值化素材的潛在趨勢
五大心法第一步:「天」,依市場需求開發機能性商品。銀髮族食品、休閒化的保健食品、綠色製成的無添加食品是三個高值化素材的未來趨勢。農委會長期致力於提高農民收益,而過去常見的策略是以「去化」來延長產品的儲架壽命,提高產品提高價值,這幾年則朝向以「加值」方式,開發有潛力的機能性產品。高齡化食品例如視力退化、骨質疏鬆、肌少症等都是非常有潛力的產品品項,謝教授也提到下一個健字號(健康食品標章)可能會是「骨質疏鬆」的項目。
此外以凍結含浸法的技術進行原形食品產品開發,心的食材軟化技術讓長者不在只能吃「泥」,享受風味也吃的開心。第二項重要趨勢為「結合綠色製成的無添加食品(clean label)」,謝教授強調:「消費者不喜歡產品有防腐劑,那就應該強化研發能力,例如以超臨界萃取原理取代添加防腐劑,進而降低食安風險,而不是排除防腐劑,把風險加諸在消費者身上。」 第三項趨勢為「保健食品休閒化、休閒食品機能化」,過去保健食品以「膠囊與錠劑」為大宗,現在消費者更偏好「吃休閒食品的同時也能達到保健效果」,因此市場也看到更多膳食纖維飲料、機能性軟糖等產品。
故事讓產品有溫度,科技讓產品有高度
五大心法第二項「道」,農產標的的「在地文化與故事性」是機能性產品的重要商業元素芝一,例如霧峰農會以臺灣特有的「益全香米」作成清酒、臺東縣農會以紅藜開發許多特色加工品。而第三項新法「地」,則「尋找有故事的原料」,像是寶島眼鏡公司旗下的海昌生技,選擇市面上稀少「綬草(蘭花草)」,強調綬草的「臺灣特色稀有植物」,創造產品故事的溫度。第四項心法「將」則是納入科技研發能量,透過科學驗證與創新技術增加產品價值,綬草的機能性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將此成分開發「綬草萃取精華」的臉部保養面膜,搭配專利布局與科學發表,讓產品不只有故事性的溫度,更有科技力的高度。
「適法性」是機能性產品成功與否的決定性關鍵
五大心法最後一項「法」,這幾年素材開發最常見的困難就是「法規」,產品開發前一定要在「衛服部可供食品使用原料查詢系統」上確認素材是否合乎法規,例如當歸的食品素材可以做為輔劑但不能當主劑。此外也要產品上市前也要合乎「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產品必須向主管機關完成登錄手續、並且具有產品資訊檔案(PIF)與符合優良製造規範(GMP)。過去有許多機能性農產品的開發案例都是卡在「適法性」問題,導致無法商品化,因此清楚法規政策是產品開發的第一步。謝教授於講座結尾分享自己在機能性農產品開發的心得:以農為本進行產品開發、用創意說故事、並導入科技優化技術才能讓農業持續創造新價值!
「高值化農產素材產業應用論壇」係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執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指導之活動,論壇於2020年9月24日假臺北世貿一館舉行,相關活動資訊請見下方網頁連結。https://atiip.atri.org.tw/Info/PubInfoShow.aspx?info_guid=d38bb957-1847-4f92-a61b-286f158d3a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