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後,循環農業便成為臺灣發展的重要項目。傳統農業生產是「原料、生產、利用、廢棄」的線性過程,而循環農業則是在上述斷點中加入「資源再利用」的精神,盡可能的減少產線上資源的浪費,並且將資源發揮其最大的利用效率。

2020年11月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中,臺灣大學生農學院盧虎生院長在「以減少糧食浪費與廢棄物再利用,探討循環農業的實踐效益國際研討會」提出「包容性經濟」的永續農業經營概念,並向全球與會人士介紹臺灣循環農業的發展成果。
盧院長於演講中提到:臺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交界區域,氣候環境複雜,夏季又有颱風侵襲,是氣候變遷衝擊風險最大的地區。地形環境又面臨山地多、可耕地面積狹小的農業劣勢,加上人口老化問題。因此,以循環農業努力發展兼容的農業經濟,創造有價值的農業產業鏈,是臺灣農業科技發展的目標。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提升農產價值是首要的任務,透過田間的資訊收集、技術創新、科技產業、市場行銷、跨領域的合作等,提高農業產業鏈的每一個產品價值,並且確保小型生產者在高價值的農產業鏈中擁有合理的收益,以「包容性經濟」的農業發展,讓整個產業鏈都能獲益。
此外循環農業注重每個產業鏈節點的「資源生命週期」,減少生產過程中增加的碳排放,以減輕農業對暖化效應的影響。而臺灣成功的產業案例如:大江生醫公司的柑橘機能性產品,便是從柑橘的幼果中萃取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成分發展成保健產品,提升柑橘農民與增加柑橘產業的價值。而臺灣歷史悠久的食品企業「福壽公司」旗下也有許多循環農業的案例,福壽公司販售堆肥資材給生產者,同時向農友回收農業廢棄物並將其重新製作成肥料產品,便是循環經濟最佳的示範。
【2020以減少糧食浪費與廢棄物再利用探討循環農業的實踐與效益國際研討會】,是由亞洲太平洋地區糧食與肥料技術中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共同主辦,並於2020年11月5號與6號在臺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完整議程與活動資訊請見網站。https://www.fftc.org.tw/zh/news/detail/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