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作作, 首頁

【研之作作】動物用抗生素與細菌抗藥性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下)

  • 陳正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動物科技研究所

編按:在上篇中,作者介紹了抗生素的起點:盤林西林。並且簡述了二次大戰後將抗生素用於動物飼養的濫觴。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細菌抗藥性」的起源。

不論在人或動物身上,使用抗生素就有可能產生抗藥性。人與動物使用的抗生素基本化學結構相似,因此,從人類醫學的角度來看,動物使用抗生素一直都具有爭議性。

動物用抗生素如何影響人?

歐美國家針對動物使用抗生素,是否會導致病菌傳播給人類已有長時間的辯論,但至今仍難以釐清人類病菌與動物病菌之關係。

導致此爭議的癥結點,在於人類感染病例通常與動物病例具有相當的區隔性,動物使用抗生素雖可能導致抗藥菌產生,但進一步傳播給人類的情況並非顯而易見。

例如:丹麥曾因懷疑動物的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 VRE) 為人類感染病例的主要來源,因此禁止動物使用 Avoparcin;但後續研究卻發現,動物 VRE 與人類 VRE的來源可能不同。

細菌抗藥性的產生可能是突然的或漸進式的,雖然透過降低動物使用抗生素來降低人類感染抗藥菌的效果仍有爭議,但低劑量或不當使用抗生素已被認知可能產生篩選壓力,促使抗藥性產生。

動物使用抗生素是如何影響人類雖讓不明確,但不當使用會導致抗藥性病株產生已是共識。圖/pixabay

健康一體,共同防範細菌抗藥性

農業處於健康一體(One Health)架構的一環,在抗生素使用導致的抗藥病菌興起與散播的工作上,也具有管理的責任。因此,已有不少國家逐步禁止抗生素作為預防疾病及改進飼料利用效率使用。

我國自 2000 年起,即著手進行作為預防疾病之抗生素類含藥物飼料添加物風險評估工作,逐步刪減(ㄧ)各先進國家皆不使用、(二)人畜共通使用且影響人體健康風險較高、(三)與治療人體疾病重要藥物具有交叉抗藥性之「含藥物飼料添加物」品目。

至 2019 年 10 月底止已刪減 36 個品項,僅存 9 個品項。目前此 9 個品項亦納入風險評估中,朝逐步刪減使用的目標邁進。

細菌抗藥性是一個古老的生物現象,它的危害只會在過度依賴抗生素的系統中出現。

人類過去對於抗生素的依賴性強,因此抗藥性也日益嚴重,已造成人類及動物的健康影響及經濟損失。從過去歷史來看,任何抗生素被發現後,都會因社會、經濟、與文化等因素,最終導致過度使用而有抗藥性問題,醫療系統或農場也因此付出更多治療成本或無法治癒細菌性疾病。

WHO 已於 2015 年 5 月公布了以健康一體策略(One Health approach)為主軸的全球微生物抗藥性行動方案(Global Action Plan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呼籲各國考量人類、動物、環境之一體關係,籌措資源及訂定國家型微生物抗藥性行動方案 (National Action Plan on AMR) 來處理細菌抗藥性問題。

針對抗藥性的議題,WHO已提出健康一體的策略呼籲各國做出應對。圖/pixabay

面對後抗生素時代

我國於 2019 年由農衛雙方首次提出橫跨人及動植物領域的「國家因應細菌抗藥性行動方案 (2020-2024)」,目前已送行政院核備中,由農委會與衛福部針對細菌抗藥性須優先完成目標,訂定共同推動防範細菌抗藥性之政策作為。持續響應世界潮流之際,未來的努力將包括積極推動提升農用抗生素登記管理、強化農業生產謹慎使用抗生素、加強實驗室監測能力、降低抗藥性細菌產生及傳播機會等關鍵工作。

細菌抗藥性不僅是生物學問題,更是社會、經濟、與文化之綜合現象,人類面對複雜的細菌抗藥性危害仍無解決方式。

透過歷史的借鏡避免短視近利,考量抗生素使用可能帶來的長期危害,才能以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視角面對後抗生素時代的永續農業發展。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