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1 年 7 月 9 日舉行的僑臺商農業科技與商機線上講座,以「水產養殖技術與智慧化設備管理」為主題,第二個單元的主題,為「觀賞魚養殖與量產技術」,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水產科技研究所沈康寧博士,沈博士為現任水產所研究員,由他介紹農科院極具商機的的小型貨櫃屋模場量產海水觀賞魚模組。
海水觀賞魚的產值與困境
沈博士由海水觀賞魚的市場概要談起,全世界的觀賞魚產業年產值達 15億美元,由於水族飼養照顧方便,能美化環境又能紓壓,目前歐美的飼養數量皆十分可觀,且仍在成長中。其中觀賞水族的魚類種類超過 2500種,有 40%為海水魚種。而在台灣,根據漁業署的統計,水族活體的產值 2018 年為新台幣 10.5 億元,加入周邊產業如飼料、水族箱、維生設備及燈具,整體產值更達 39億元。
然而,雖然市場看好,但現階段的海水觀賞魚有九成來自野外捕撈,除了大量濫捕導致資源匱乏,也導致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且由野外捕撈的海水觀賞魚,經長時間運輸後存活率極低,不到兩成,而進入市場的觀賞魚也高達 98%會在一年內死亡。仰賴野生捕撈海水觀賞魚,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無法永續經營。
人工飼養海水觀賞魚的條件
發展人工繁殖的海水觀賞魚,供應水族市場的需求,被視為因應市場需求與環境保育的解方。人工繁殖的觀賞魚對人工環境適應良好,既可提高一般人海水觀賞魚的養殖成功機會,如能量產穩定提供,也可減少對於野外環境的破壞。然而,截至 2017 年,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有繁殖紀錄的魚種已達 330 種,但可完全繁殖供應市場僅有 29 種,顯見人工繁殖技術仍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沈博士介紹,海水魚養殖的條件與設備較淡水魚稍微複雜,需要注意水溫、水質、光線、食物、水流與濁度。以熱帶的海水觀賞魚來說,需要將水溫控制在攝氏 25 到 27 度之間;水質方面鹽度主要控制在千分之35左右,亦須注意酸鹼值、磷酸鹽、氨的變化。食物部分,須注意依種類提供多元的人工飼料及天然餌料。而光照則是控制水族箱生態系與魚類產卵的重要因子。對於部分魚種來說,水流亦是重要的環境因子,因此需要裝設造浪器營造合適的環境。
農科院可技轉之海水魚養殖技術
現階段,農科院水產科技研究所已完成研發可技轉的海水魚養殖技術主要有:蓋刺科(Pomacanthidae)的藍帶荷包魚(Chaetodontoplus septentrionalis),蝦虎科(Gobiidae)的霓虹蝦虎魚(Elacatinus oceanops)與紅天線蝦虎。
農科院對於藍帶荷包魚,除了已完成完整人工繁殖的技術,更發展出以親緣分析的方式,進行特殊花紋的藍帶荷包魚的雜交育種,甚至可以使用分子標誌輔助育種。而霓虹蝦虎除了為台灣首次達到繁殖成功的技術,也已發展到可以立即投入量產,在20呎貨櫃屋內可月產 3600 尾霓虹蝦虎,年產值超過 1000萬新台幣。紅天線蝦虎亦同樣適用貨櫃屋養殖模組,且市面上較少見、非常搶手,在台灣水族賣價每尾可達 600-700 新台幣,美國賣價約為 70美金;此外,紅天線蝦虎在野外會與糖果槍蝦共生,可以做為非常有趣的海洋生物教材。
沈博士並表示,未來的發展將致力於強化台灣海水觀賞魚繁殖及量產技術,提升台灣漁產業間的國際知名度,並發展人工繁殖技術,增加產品多樣性。近期目標也包括進一步推廣貨櫃物模場進行量產,行銷國際並發掘潛在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