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漁

「筍殼魚」水產養殖設施技術│僑臺商農業科技與商機線上講座

在 2021 年 7 月 9 日舉行的僑臺商農業科技與商機線上講座,以「水產養殖技術與智慧化設備管理」為主題,共分成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由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水產所林學廉所長介紹「水產設施養殖技術」,以筍殼魚養殖為例,說明農科院水產所發展的高經濟水產品關鍵技術應用平台,主要以經濟水產生物、觀賞魚、水產飼料、檢測檢驗以及藻類商品開發,為主要服務方向。

林學廉所長首先介紹本次「水產設施養殖技術」的主要案例,筍殼魚的特性。又名「斑駁尖塘鱧」的筍殼魚,學名為 Oxyeleotirs marmorata,原產地菲律賓、印尼、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台灣1975年從緬甸引進。筍殼魚平時屬於底棲性,肉食類,以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筍殼魚口感軟嫩媲美石斑魚,以營養成分的角度屬於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來源,肉質的成分分析含有 18 種胺基酸,其中,4種鮮味胺基酸佔總量的 26%,所以清蒸油浸都很甜美,非常好吃。在泰國被視為「國寶魚」,是重要宴會的高級食材。

筍殼魚的特性與飼養關鍵

林學廉所長表示,農科院水產所對於整個筍殼魚養殖流程都能提供相關協助建置,從場地規劃、基礎建設、設備購置、試運作、種苗購入、養殖管理,到後端的活魚運輸、市場銷售產業推廣,都能提供一定的協助。

筍殼魚的養殖,有幾個關鍵的時間點。首先是「孵苗管理」,性成熟的種魚大約三月底開始產卵,之後每隔一個月就會再度產卵,時間可持續半年。收集到的卵如何完成室內孵化是第一個關鍵。而孵化到寸苗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此階段的育成率則是整個養殖過程最大的挑戰,一般的育成率只有一成左右,此時的關鍵技術主要為水質控制、餌料供給、以及疾病防治。寸苗階段的魚苗無法承受換水,但又必須以活餌為食,所以水質控管將是一大挑戰,如果水質不如理想,就容易有疾病的發生。

而度過了寸苗階段,要進入放養的種苗多建議以規格 2 到 2.5公分的範圍,因為如果魚苗尺寸過大、鱗片發育成熟,就容易在運輸過程中互相擦傷而有導致感染或死亡的風險。而在放養的早期,從 2 公分長到10公分的 60天時間中,需要投餵合適的活餌,包括雜魚仔魚、淡水蝦苗或者白蝦淡化苗。而後會在2吋苗的階段開始「馴餌」,讓魚苗逐漸適應食用飼料而非活餌。通常長到 3吋苗已經馴餌完畢。「馴餌」為筍殼魚從活餌改食用人工飼料的關鍵。

此外,為了避免大魚吃小魚的「殘食」情況,筍殼魚要定期篩選分池,在孵化後第一個月就要開始分池,接著每兩周就要根據魚苗的大小做分池,也須避免魚群密度太高。

放養的起點可以依情況做選擇,如果放養由一吋苗養起,通常 18 個月可以長到 450 克,2 年可以長到 600 克;從 3 吋苗養起,通常 18 個月可以長到 600 克,2 年可以長到 1 公斤。

筍殼魚的模組化養殖

林學廉所長亦說明,過往筍殼魚養殖,早期的技術由箱網養殖開始,後來改池塘養殖,密度可以較前者為高。而近期發展的室內循環養殖,則逐漸朝向高密度、環境控制的方式進行;近期更有加入太陽能光電的「光電養殖」,加入物聯網 AIOT的養殖模式,減少人力之餘,在高密度的養殖情況下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發生。

最後,林學廉所長介紹農科院水產所已經完成模組化的「FRP桶養成管理模場」,說明相關的投資報酬評估。

整個模場具有簡易、效率化管理的優點,可以在各種氣候地區工廠化養殖筍殼魚。每個模組需要 120 坪左右,以 16 座 10 噸的FRP長方形槽,為主要設施,搭設簡易適合各種氣候。規劃的養成階段為由 30克養到出貨的 1公斤重,所需時程約需 2 年。初步第一年投資藥226萬,每年維護費4萬,放養魚苗要12萬,兩年電費48萬,飼料雜支24萬,人事成本135萬。以 120坪一個模組的收入評估,考慮到前期的飼養出貨狀況,預估第三年以後就可開始產生穩定的收入。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